返回首页

一文带你了解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小考

来源:科普中国网

国博收藏的“九霄环佩”琴小考(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吕埴 文化学者

唐代“雷琴”

所谓“雷琴”,是指唐宋时期西蜀雷氏家族所斫制的古琴。

传说上古时期,蜀地便已形成“风土爱弹琴”的风潮。其后历代,古琴斫制都极为兴盛。隋时,蜀王杨秀曾召四方工匠汇集蜀地,“斫琴千面,散在人世间”。至唐时,蜀地更是斫琴名家辈出。

在蜀地众多的斫琴名家中,尤以雷氏最为著名。在宋代的文论中,盛赞雷氏斫琴的言辞俯仰皆是,如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十《黄处士》讲道:

黄处士名延矩,字垂范,眉阳人也。少为僧,性僻而简,常言:家习正声,自唐以来,待诏金门。父随僖宗入蜀,至某四世矣。琴最盛于蜀,制斫者数家,惟雷氏而已。又云雷氏之琴,不必尽善,有瑟瑟徽者为上,金玉者为次,螺蚌者亦又次焉。所以为异者,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非雷氏者,筝声绝无琴韵也。

苏轼《东坡志林》记载,蜀中雷氏家族以斫琴传家而闻名于世,自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始,至武宗开成年间(836—840)的一百余年中,雷氏家族斫琴之人未曾中断,“世(代)有人”。

黄庭坚《玉芝园》一诗中,有云:

爱君雷氏琴,汤汤发朱弦。

对于“雷氏琴”,其后的蜀中学者任渊在《山谷内集诗注》中注释为:

雷氏,蜀人,善制琴,为世所宝。

唐安史之乱后,西蜀雷氏斫琴名手雷俨曾被玄宗诏入内廷,命为“鼓琴待诏”。或许正是这一缘故,雷氏所斫古琴更加受到琴人的推崇与喜爱,渐渐被尊称为“雷琴”,或“雷氏琴”“雷公琴”等。后世文人,更有“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之赞誉。

苏轼曾藏有一床纪年为开元十年(722)的“雷琴”,其上铭文云:

开元十年造,雅州灵关村雷家记。八日合。

铭文中“八日合”三字究竟为何意,竟然连大文豪苏东坡亦未能明了。

南宋诗人陆游《昼卧初起书事》一诗中记述,在贫病交加的艰窘之境中,不得已将自己珍藏的“雷琴”典当,换钱以作家计之用。然而陆游对心爱之物仍时时惦念,“忽有故人分禄米”,顾不得移作它用,便“呼儿先议赎雷琴”,对“雷琴”的珍爱之情可见一斑。

“雷琴”在音乐的演奏方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故后代的雅人骚客评价极高。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卷一百引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琴”条:

古者能士固多矣。贞元中成都雷生善斫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弹者亦众焉。

《说郛》卷八十二上引北宋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

余家旧蓄琴一张,乃宝历三年雷会所斫,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声清越,如击金石。

可见,世人宝重“雷琴”,是因其如金石般的“清越”之声,“精妙天下无比”。

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亦载:

唐雷氏琴至今有存者,皆至宝也。

元末明初高启所作《南宫生传》曰:

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姓宋,名克,字仲温,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与高启同时代的乌斯道《春草斋集》卷四《三世雷记》云:

三世雷者,名琴也。唐渝州雷震所制,后震之子某尝修之,至孙某再修。侧视腹中,其识具存。得之者以一器而出雷氏三世,异之,因以名焉。以小篆刻诸底。或谓震之制琴始于祖,至震为三世也。质虽桐梓,尾则海藤,其膝玄玉,其断纹蛇腹,其制宣尼。修不及五尺,而声若金石,清越悠远。

朱翌以“雷琴”为至宝,南宫生以“雷琴”为珍藏,都说明世人对唐代“雷琴”的爱重。而据乌斯道《三世雷记》的记述,甚至有人为了得到名琴“三世雷”,甚至采取了巧取豪夺的手段。究其原因,皆因“雷琴”清越悠远的金石之声。

古人之所以最看重唐代“雷琴”,因为“雷琴”斫制的黄金时代是在唐代,唐代的“雷琴”制作工艺水平最高,演奏的效果也最好。

由于唐代“雷琴”发音独特,后人对其多有探究。明人《太古正音琴经》有载,蜀地一僧人欲求证“雷琴”发声原理,不得已破拆其珍藏的“雷琴”,方得究竟:

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收。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而据文献记载,“雷琴”的斫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如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曰:

伊南田户店筼筜谷隐士赵彦安获一琴,断文奇古,真蛇蚹也。声韵雄远,中题云“雾中山”三字,人莫晓也。后得蜀郡《草堂闲话》中载云:“雷氏斫琴多在峨嵋、无为、雾中三山。”方知为雷琴矣。

元人伊士珍撰《贾氏说林》云:

雷威斫琴无为山中,以指候之,五音未得。正踌躇间,忽一老人在傍指示曰:“上短一分,头丰,腰杀,己日施漆,戊日设弦,则庶可鼓矣。”忽不见。自后如法斫之,无不佳绝,世称“雷公琴”。

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亦有载:

传称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之日,酣饮,着蓑笠,独往峨嵋山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有最爱重者,以“松雪”名之,故世称“雷威琴”。

可见雷氏斫琴的奥秘,首先是善于在大自然中选取良材。而取材的过程,就是斫琴者独来独往并与自然之物相遇合的过程。这是一种颇有诗意的寻觅与发现,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唐代蜀中雷氏的斫琴名家众多,明代张应文《清秘藏》卷下《叙斫琴名手》有载:

斫琴名手,汉蔡邕,后隋则赵耶利,唐则雷霄、雷盛、雷威、雷珏、雷文、雷迅……望皆其选也。

不过,同是“雷琴”,然在历代琴人的眼中仍以“最古者为佳”,即以雷氏第一、二代斫琴师制琴为最佳。对此,苏轼在《东坡志林》中道出了缘由:

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为佳,非贵远而贱近也。

由于雷氏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以至“失家法”,“雷琴”的传承在唐晚期已经趋于末路。

“九霄环佩”之雅意

由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曝光率最高,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九霄环佩”即专指此琴。实则,“九霄环佩”是一个很常用的琴名,南朝宋谢希逸所撰《雅琴名录》即有“九霄环佩”之名。至唐代,“九霄环佩”又为西蜀雷氏所斫古琴名品。清代《五知斋琴谱》“琴背选刻字样”中,“九霄环佩”更是被排在了第一。

今存名为“九霄环佩”,且被琴界认为是唐代雷氏所斫的传世古琴共有五床,《中国古琴珍萃》一书多有收录,详如下表:

目前所见传世唐代“九霄环佩”琴

||||

[唐]“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九霄环佩”琴 凤势式或霹雳式 沈兴顺藏

[唐]“九霄环佩”琴 伏羲式 何作如藏

郑珉中先生在《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考辨》一文中,提出辽博藏“九霄环佩”琴的长度及琴面的弧度与国博藏“九霄环佩”琴极为相似,做工如出一人之手。若细观两琴,确有几分道理。

“九霄环佩”琴以其名称之雅意而闻名于世,在现存古琴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九霄环佩”琴名之释,中国社会科学院范子烨先生曾指出,“九霄”表示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亦指仙人居所,是世人追寻、向往的极乐胜境;“环佩”为古人所系的佩玉,后多指女子所佩的玉饰,因女性佩玉多为环形,故称为“环佩”。其实,所谓“九霄”“环佩”,都是明代正统《道藏》中常见的物语,故雷氏“九霄环佩”琴之雅名实寄寓着神仙家出尘绝世的思想。

在古代诗文中,“环佩”也通常是指女性神仙的饰物,如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六:

刘元字幼祖,少与武帝善而轻何无忌,遂不相得,乃去游吴郡虎邱山,心欲留焉。夜临风长啸。对月鼓琴于剑池上。忽闻环佩音:一女子衣紫罗之衣,垂钿带,谓元曰:“吴王爱女,愿来相访。”元曰:“吴王爱女,岂非韩重妻紫玉耶?”遂与元偕行,谓元曰:“闻君与刘裕相得,裕是王者,然与何无忌不美,此人恐为君患。若北还仕魏,朝官亦不减牧伯。”言讫忽不见。乃在一大陵松树下,约去虎邱三里许。元乃北去仕魏,累官青州刺史。

刘元在剑池之上鼓琴长啸,使神女紫玉受到了感动,故而现身在他面前,并为他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而在朦胧的月夜里,紫玉罗衣上的环佩之音,似乎格外悦耳,格外动听。

宋人唐公佐《三洲岩》诗云:

峒里光阴经几春,峒前苍木垂千寻。

不知空谷当年事,谁识庞眉处士心。

残月照人吞远徽,晚风吹梦入幽岑。

我来须访神仙宅,好听云端环佩音。

明代秦王朱诚泳《小鸣稿》卷三《女仙图》诗曰:

碧桃花外飞青鸟,金母麟车踏瑶草。

御书有约会麻姑,弱流遥望蓬莱岛。

天风飒飒吹霓裳,九霄环佩声琅琅。

双成手把玉如意,车前作伴呼阿香。

尘埃难染圭璋质,名姓生来入仙籍。

云窗雾阁隔人寰,陌上少年空自惜。

燕罢瑶池拾翠翘,玉箫声断彩云飘。

阳台总是荒唐梦,金屋何须贮阿娇。

明人黄佐《泰泉集》卷八《中秋白莲沼上见月》诗载:

穆穆金波照玉泉,人间天上共婵娟。

云移宝鉴初离匣,风定骊珠正在渊。

万里河山看桂阙,九霄环佩听娥仙。

芙蓉不为烟霜老,更觉光辉异昔年。

可见,“环佩”仙气十足,与人们对道家神仙的想象分不开。

由于“九霄环佩”在古代流传广泛,所以我们可以在许多文献中看到这种“雷琴”的雅名,如陶宗仪《说郛》卷二十七·下称:

吴琚节使蓄雷氏琴,号九霄环佩。

同为陶氏所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古琴名》中,同样录有“九霄环佩”。

明初李昌祺《剪灯余话》称:

上官守愚者,扬州人,为奎章阁授经郎,时居顺天馆,东与国史检讨贾虚中为邻。贾,闽人柯敬仲友也,工诗,善画,家藏古琴三张,曰琼瑶音、环佩音、蓬莱音,皆敬仲所鉴定。

“环佩音”,可能与“九霄环佩”有关,当然也是一种“雷琴”。

此外,明人张应文《清秘藏》卷上亦载:

九霄环佩,未知何时人斫。

当代瑞典汉学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在《古琴》一书中,对“九霄环佩”也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如下:

中国现今收藏的所有古琴当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唐代的“九霄环佩”了。“九”这个数字按中国的传统可谓极数,含“至高”之意,因而常与皇权、帝位关联。如“九鼎”意为传国之宝,象征国家权力“九重天”,与瑞典所说的“七重天”相当。琴名中的“九霄”指的也是极高的上空、仙界;“环佩”是中国古人佩于腰上的玉制饰物,相碰时能发出悦耳的叮当之声。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琴腹上铭刻有苏轼题跋诗一首,曰:

蔼蔼春风细,琅琅环佩音。

垂簾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北京故宫藏“九霄环佩”琴腹上的苏轼题跋

诗中对“九霄环佩”多变而美妙的琴音做了精准的形容,“九霄环佩”琴声或若蔼蔼春风拂面之轻柔,或若仙人琅琅环佩之悦耳,或若春燕喃呢作语之温婉,亦或若潜伏苍海老龙之低吟。诚然,东坡此诗可以作为“九霄环佩”琴名雅意的最好诠释。

余语

作为我国数一数二的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国博收藏的古琴数量并不算多,但这床“九霄环佩”琴却能艳压群芳。即便是与北京故宫所藏“九霄环佩”琴相比,国博此琴亦不逊色丝毫。以琴式、髹漆、断纹、铭文等观之,国博所藏“九霄环佩”均称得上是“雷琴”的典范之作,可作为唐琴鉴定的标准器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