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韶:用社会治理思维解决中国居家养老服务难题|新京智库_全球观速讯
5月24日,在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2023老龄产业发展论坛”上,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难主要在于需求侧、供给侧都有问题,解决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难题,要用社会治理的思维来解决。
老年人需求差异大、难标准化导致市场化难度高
吴玉韶表示,居家养老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底的数据,全国共有注册养老机构4万个,床位530万张,入住老人238.1万人,床位使用率不到50%,入住的老人不足全国老年人口总数1%。同时,在40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中,只有不到5%进入到养老机构,95%是居家养老。而根据全国老龄办第四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在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95.6%的老年人主要照料者是家庭、配偶、子女,其余才是保姆和家政。
【资料图】
这三个数据说明居家养老仍然是最重要的养老模式。不过,虽然居家养老很重要,但是从趋势来看,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功能弱化,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是必然的。家属照料老年人的比重一定会下降,而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定会上升,这一升一降就是养老的大趋势。
吴玉韶介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点之后,问题仍然比较多,原因在于它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一是需求多样化、复杂化、差异化、分散化。吴玉韶表示,中国养老服务概念内涵外延很广,所以导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数十种之多。同时,老年人需求差异很大,难以标准化、模块化,这是难以市场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有的需求频次很低,比如夜间服务、助浴、下楼,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有些难以市场化、社会化,但需求又很旺盛,比如社交、陪伴;有些需求意愿高,但购买意愿低,由于收入低、消费意愿、消费习惯的影响,真正市场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购买意愿低。”
二是从供给侧来看,助餐、助洁等专业性较低的服务多,涉及专业性比较强的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少。吴玉韶表示,能够真正把专业服务送到失能失智老年人家里床边的服务少,走出来服务多、送进去的服务少,政府扶持的政策性服务多,市场化服务少。吴玉韶介绍,有的地方现在做居家养老服务的占比高达90%以上是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占比很少。
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具有近身性特征,越靠近老年人身边难度越大。以远近作为衡量,远离老年人身边的服务难度小,近身贴身服务难度大。并且,由于它的服务场所具有特殊性和私密性,“老年人走出去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场所的服务很好办,而送进到老年人家庭里的服务成本高,家庭服务场所特殊监管难度很大”。
三是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没有明确性质,拉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大部分地区没有明确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公共服务设施,由政府免费提供。因此,由企业租赁养老服务设施,一方面容易形成“邻避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难以持续。
因此,在吴玉韶看来,做养老难,做居家养老服务难上难,因为需求侧、供给侧都有问题。
智慧养老要技术精度更要人文温度
那么,居家养老难题该怎样破解?吴玉韶认为,养老问题并不是任何单一力量可解决的问题,要用社会治理的思维来解决。
首先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寻找答案。吴玉韶倡导各项服务进行整合和协同,包括事业和产业、居家社区机构、医疗养老与康复养老、智慧养老与传统服务、市场社会以及物业家政等。吴玉韶认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本质是对老年人全周期、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活与照护服务。
其次是要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吴玉韶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不是完全的设施重建,系统重构,应该是现有服务系统和服务资源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转型。同时,要树立全龄型、大整合、大服务、大社区理念,推动街道和社区两级内的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共享发展,真正打造社区养老共同体,尽可能用街道社区内的资源和力量解决街道社区内养老服务问题。
第三是以科技创新破解养老难题。未来的技术有可能对破解我们社区居家养老难题提供新的契机和机遇。吴玉韶认为,智慧养老需要与传统居家社区机构场景融合,融合度越高越有意义。因此,未来如果大的平台公司能够提供整体性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样的智慧养老才是有意义的。不过,吴玉韶也强调,智慧养老除了需要技术精度,更需要人文的温度。
第四是通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公共服务的定性以及标准化配置,有效降低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帮助解决居家养老服务难生存、老年人买不起的问题。这对于降低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实现老年人买得起,企业能够盈利,服务能够持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发挥专业机构的支撑作用。开展养老服务最关键的是街道和社区,因此,吴玉韶建议以街道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运营单位,幅射社区,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应,以此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制定专门的养老服务招投标办法,重点扶持和培育专业化、连锁化、智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破解居家养老服务的难题。
标签: